当代修辞学

期刊导读

浅谈文学作品中口语体的修辞艺术以柳彼得鲁舍

来源:当代修辞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文学是无法脱离语言而存在的,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料材。”要想研究文学作品,就必须理解它的语言。修辞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各类词或词组的修辞特点,及其在不同交际领域和语境中的运用规律。语体作为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的某种功能的实现。功能语体涵盖了语言的所有方面:词汇,成语,语法,语音。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其修辞学著作中明确区分了口语体和书面语体。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开展的修辞学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修辞研究的发展,使得众多学者关于语体的观点渐趋一致。他们认为,现代俄罗斯标准语的语体首先应按功能原则来划分,即按照标准语在不同交际领域行使不同的具体功能这一事实来划分。a由此,在各个交际领域中形成了科学语体、公文事务语体、报刊政论语体、文学语体和日常口语体。其中,前四种作为书卷语体与日常口语体相对立。书面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独白性的语言,其功能是报道和感染。口语首先是一种交流,是无准备、非正式、自由、无拘束、对话性的语言。二者的相互作用也成为俄语发展的一条主线。

日常口语体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及其他非正式的交谈中形成的,它虽然包含一些书面形式(如私人信函、日记),但口头形式才是典型。日常口语体的语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观情态鲜明,语气随便。经常使用表示各种主观情态、感情、褒贬评价的语言手段。语言随便,常带亲昵色彩并大量使用口语手段;2.语义具体。语义具体的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语体。3.语句较短,结构简略,句间联系较松散。4.表达方式的程式化。日常口语中存在大量固定用语,如谚语、俗语、熟语、口语句型、口语套语。b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戏剧家、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笔下的文字如一柄柄利剑直击人心,让人在滑稽、无奈、惊喜中尝尽世间百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家庭关系,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被放置在家庭、日常生活状态中。她们往往尖酸刻薄,好拨弄是非,但她们并非脸谱化的人物,随着情节起伏,角色的性格特征展现得越是全面,其肮脏、煎熬、可恶、痛苦都显露无遗,让人不忍批判,却也无力赞扬。而女性命运多舛,无论是关乎家庭还是爱情,都折射出人类乌托邦的破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将阴暗之处曝露在大众的灼灼目光下。

短篇小说《弟弟》讲述了一位已逾耳顺之年的单身母亲戴安娜为了赚足退休金养家仍然拼命工作,丝毫不懈怠。事业上虽然风生水起,但家庭关系却很紧张,充斥着繁琐的家务活、打闹、拌嘴、失眠。她与二十五岁的小儿子弗拉季克之间缺乏沟通,矛盾重重,二人总是针尖对麦芒。儿子的生活昼夜颠倒,一团乱麻。直到母亲中风的那一天,弗拉季克才慢慢学会照顾母亲,体谅母亲,保护母亲。小说里母子关系的转变为我们展示了一名青年的成长,让人思考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修辞学,从小说所体现出的口语体的词汇特点、词法特点、句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作者的语言个性和修辞的美学意识。

一、日常口语体的词汇特点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原因在于其词汇主要是通俗易懂的口语词,同时适当运用俚语、熟语。模仿口语,或者称之为口头小说,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基本原则,这同样体现了文学语体的多语体性。小说在描绘人物言谈、内心独白时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口语手段,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学作品的言语结构有两大语层:叙事人语层和人物语层。前者描述事件的背景、环境等,后者是人物自身的言谈。叙事人语言通常带有书卷语色彩,在短篇小说《弟弟》中我们能听到作者的声音,觉察她对事件、人物等的看法。人物语言大都体现出日常口语的特点,符合角色的身份、态度,既展现了生活,又表现了自我。

日常口语体词汇主要由通用词语、口语词语、俚语词语及一些书卷语词语组成。

(一)通用词语与其他语体相比,日常口语体的词汇较为贫乏,因为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常会直接选取最熟悉、最普遍的词语,而非再三考虑,细细斟酌。词的格调较低,多为中性词。在短篇小说《弟弟》中占很大比重的正是通用词语,例如:мать(母亲),сын(儿子),минута(一分钟),одеяло(被子),будить(叫醒),спать(睡),лежать(躺),сказать(说),маленький(小的)。这些词语在文中反复出现,也成为小说人物、事件的关键词。